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一.What is science?
甚麼是科學?
科學是在尋找物種的本質,而這裡有些步驟是關於如何發現科學理論:
1.先確認問題2.找出已知的訊息3.請求問題被研究4.設計一個實驗來回答和收集資料5.提出假說來解釋
6.作可測試性的假說7.測試與更加進一步的實驗觀察者的假說8.接受或拒絕假說所以,科學理論和法則是科學最重要的結果

二.What is matter ?
1. 質量守恆,元素是不可被創造或消滅的
2. 原子:中子、質子、電子
(1)原子序,每個原子都有自己的原子序,取決於他的質量。
(2)電子數,同一原子,可在不同時間帶不同電子數,可影響酸鹼值。
(3)同位素,像是碳14(6質子8中子)、碳12(6質子6中子)
3. 分子:很多的原子
(1)可以是不同種類的原子,亦可為同種原子
(2)具有化性的最小單位
4. 離子:把分子丟到水裡,有時帶正電和帶負電的部份會分解
(1)酸鹼值 中性PH為7,以H+濃度判斷
5. 有機化合物:
(1)氫、氧、碳、硫、氮、硫、磷、氯
(2)除了有機,其他通通都是無機

三.How can matter change?
1.改變元素有三個方法:
(1). 物理變化(2). 化學變化(3). 核變化
2.物理變化無法改變元素,只能改變狀態。
3.化學變化能改變元素 ex.煤燃燒是以碳原子 跟空氣中的氧氣(O2)結合已產生二氧化碳(CO2)。
4.核能改變分為三個方法:(1).自然放射性衰變(2).核融合(3).核分裂
5.我們本身可以經由物理或化學形式來改變狀態或是化合物,但元素本身是不會被創造以及消滅的。

四.What is energy and how can it change its form?
1.能量可以作功或是轉換成熱量
2.動能:使東西有質量有速度
潛能(位能):以不同形式被儲存位能可以轉換成動能
3.能量素質是衡量一能量來源的能力.作有效的工作.但是低素質的能不集中且分散
4.熱力學二大定律
一.能量守恆 能量不論物理或是化學變化 不會無故被產生或是破壞
二.能量轉換會造成能量的散失

五.How can we use matter and energy more sustainably?
1.藉由了解環境,學習如何在人類生存和生態永續發展間平衡。
2.生活的過程必須依照物質守恒定律和兩個熱力學定律。
3.節約能源,重複使用物質資源和控制人口成長,可以增加永續性。4.我們可以轉換能量循環和重複使用節約。

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地理作業

1. What Is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Society?
(什麼是環境永續的社會?)
人類在地球環境中生存,且持續之發展,是各世代人的願望與基本需求。永續發展是希望儘量以可行和創意的方式,活用並善用資源環境,以滿足各世代人的這項要求。而推動有限資源的約制使用,兼顧目前技術狀況、人口數量,以及生物圈承受人類影響的能力。換言之,永續發展係認知資源的有限性、不均勻性和脆弱性,而追求其「睿智使用」,使資源盡量再生利用,不致浪費,並發揮其長期及最大的效用。

2. How C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Societies Grow Economically?
(如何在環境上可持續的發展社會經濟?)
建立健全有利於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決策體系,建立科學完備的資源節約和環保法律保障制度,建立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積極倡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大力發展和應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

3. How Are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s Affecting the Earth?
(我們生態足跡如何影響到地球)
完整的生態足跡分析包含直接使用的土地面積與所有物質與能源消費的間接影響,這不僅包括製造可再生資源及維生服務所需的自然資本面積,更包括由於污染、輻射等因素造成生物性生產力喪失的生態土地面積,亦即利用能量轉換的過程,亦可將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包含在內。足跡的計算方式乃採用列舉式,建立在有限的消費項目及消耗的流量統計上,因此,每增列一個評估項目就有可能增加生態足跡既存值的大小。

4. What Is Pollution and What Can We Do about It?
(什麼是污染和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污染(環境污染) 指自然的或人為的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主要對環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的健康產生危害,即使當時不造成危害,但後續效應有害也算是污染行為,如氮氧化物的排放,本身並不有害,但在陽光催化下與自由基等物質作用會轉化成光化學煙霧,對生物造成危害,對建築物等造成腐蝕。我們可以不使用不被大自然分解的化學物品而使用其他替代的東西。

5. Why Do We Ha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為什麼我們有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為兩類: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由自然力引起的為原生環境問題,也稱第一環境問題,如火山噴發、地震、洪澇、乾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環境問題。由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生態系統破壞和環境污染,反過來又危機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為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包括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等方面。

6. What Are Four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Sustainability?
(四種有系統的永續原則是甚麼?)
依靠太陽能:
太陽所產生的光和熱,是帶給地球多采多姿生態的原動力。因為有太陽源源不斷的向地球傳遞能源,植物才得以進行光和作用,將太陽能轉換為自身的養分。而動物再藉由攝取植物,從而得到自身活動所需之能源。所以『太陽能』可以說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基礎。
人口控制:
節育 控制出生率 適當的提倡 自然死亡 讓一切回歸自然 而不再刻意的去強調長生不老 或許在許久的未來之後 會是一個能被廣為接受的新觀念
生命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被擴充及於地球上生命世界的所有層面,包括所有物種、物種的遺傳及其變異、以及由物種組成的群落與生態系;在此定義下,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可說是等同於一個活生生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營養素循環:
一般來說,食物所包含的營養素可分為六大類:醣類、脂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及水。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地理作業

More than a billion super-affluent consumer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putting immense pressure on the
earth’s natural capital. Another billion consumers are
attaining middle-class, affluent lifestyles in rapidly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India, Brazil, South
Korea, and Mexico. The 600 million middle-class consumers
in China and India are twice the U.S. population,
and the number is growing rapidly! In 2006,
the World Bank projected that by 2030, the number of
middle-class consumers living in today’s developing
nations will reach 1.2 billion—four times the current
U.S. population.

更多比開發的十億個超級富有消费者
國家在施加巨大壓力
地球的自然資本。 另外十億個消费者是
獲得中產階級,富有生活方式在迅速地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印度,巴西,南部
韓國和墨西哥。 600百萬個中產階級消费者
在中國和印度兩次是美國人口,
並且數字迅速地增長! 在2006年,
世界銀行在2030年之前發布出了,
居住在今天開發的中產階級消费者
國家將到達1.2 billion-four倍潮流
U.S. 人口。

地理作業


檢視較大的地圖